口語英語口語英語學習方法

經驗分享:從應對考試到聽懂脫口秀

本文已影響 1.06W人 

先問問自己:

你真的練過聽力嗎?
考試之後你是否發出過這樣的感慨:類似“我明明聽懂了就是沒反應上來,本來聽的很懂可沒來得及聽下句,還沒來得及看選項什麼光想着聽了題還沒選完,下道題又開始了”云云?
其實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浮雲!
倒是想好好練練聽力卻很不得法?
練到了一定程度,卻遭遇了進步的瓶頸?
假如你被這些問題困擾,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爲你寫的:

經驗分享:從應對考試到聽懂脫口秀

在本人的大學生涯中和後來用其他渠道參加的各類外語考試當中,聽力這個項目是從來不扣分的,也包括英語的專業八級,這麼說明顯有窮顯擺的嫌疑。但其實不是,我是想告訴你,所謂聽的差不多懂了就是答不對這種說法根本就是荒謬的,真都能聽懂就該是滿分,只要不是滿分就是有沒懂的地方,一定要坦然面對,不能找藉口。無論什麼方法,沒有最初自己的自我冼腦,自我激勵,自我督促的過程,都是白搭,所以我要首先說說聽力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語言的基本功能就是表達與溝通(我就不拿語言學裏術語說事兒了),這就使得我們學習語言必須注意“輸入”和“輸出”這兩條線。閱讀—寫作,聽力—口語,是兩根特別明顯的線索,互爲“出入”,乃是外語學習的“任督二脈”。可惜的是,大部分中國學生這兩組關係裏四個頭往往只重一個,閱讀往往是大家的強項,剩下的三個頭都不是很行或者很不行。另外三個頭中寫作聽力口語,無論從實踐和考試方面,大部分人都是寫作的得分率更高一些(初級考試未必),那其實就是因爲,寫作的“輸入端”,也就是閱讀的積累的積極作用。換言之,練好聽力對於口語,練好口語對於聽力,都有着極其強大的促進作用,而只有這條線被激活了,你的語言才能活,你才聽得懂,說得出,才擺脫了“聾啞”這個可悲可嘆可哀可憐的標籤。

有的人可能覺得,考試裏我的聽力和閱讀扣分率差不多呀,你想過嗎,在中國因爲教育的原因,出題人出卷的時候,聽力的素材難度和閱讀的素材難度要差多少個等級啊!在這種情況下扣分差不多已經是差很多了,如果不是差不多,問題就更嚴峻了。補充一句,剛纔我說的是兩條輸出輸入的線(聽-說,讀-寫),其實到了高級階段,這兩條線的界限會模糊直至消失,到那時,可真的是,聽如同讀一樣,可以起到等同的獲取信息和提高語言內在的作用,但大部分同學,此時應該還是涇渭分明的兩條線。首先要搞清楚兩個概念,而且這個概念不能流於知道,必須理解。那就是“精聽”和“泛聽”。二者各有各的功效,互相不可替代,應當互相補充。練聽力的誤區之一就是以爲練了“泛聽”就是練了聽力,如果你以爲插着耳機到處橫晃,拎着廣播園中遛鳥,對着屏幕一頓傻笑就是練了聽力了,那麼我告訴你,你的聽力沒有特別實質的進展是有原因的。

我要說,泛聽很重要,且形式不拘一格。泛聽的意義在於壓力小,好承受,範圍廣,不幹澀,同時散步吃飯慢跑啥也不耽誤,這都是真的,是它的積極意義。也就是說,插着耳機漫無因爲地聽,就是泛聽,沒有要求自己將聽出來的內容以要點的方式,用腦或筆記等介質存儲整理,就是泛聽。泛聽有許多積極意義,不可磨滅。

首先,就是對語音語調的潛移默化作用,這一點,對口語的語音語調會有一定幫助,雖然對口語的影響是慢性的、隱形的,總之還是有一點點作用的;對於耳朵(其實應該是習慣了漢語的聽覺神經、習慣了漢語的大腦處理聽覺信息的部分)對外語的敏感度和對大腦的耐勞性都有很大幫助。你不覺得聽同樣時間的漢語要比聽同樣時間的外語輕鬆的多嗎,一方面是因爲全聽得懂所以不累,另一方面,更是因爲你的腦已經習慣了漢語的方式,運作起來駕輕就熟,但外語的語法邏輯,信息排列順序,強調的重點都會和漢語有很大區別,大腦要適應這些,許多人忽略了這也是需要鍛鍊的。

就好像練慣了長跑的人紿他換一個同等強度的其他鍛鍊形式(注意同等強度甚至略低),最初一定會覺得新的方式更累且在疲勞點時有看不到盡頭的絕望,道理上是類似的。所以你會發現,即使有些時候你能聽懂,但大腦“跟不上流(四聲)”,等你把這自話“聽懂了”的信息處理完了,下一句都說一半了,於是……聽力部分別出現了許多所謂遺憾的結果,像什麼“我明明聽懂了就是沒反應上來,沒來得及聽下句,沒來得及看選項什麼的”,這些都不是意外,都不是巧合,都不是偶然,是沒有練到家的必然結果。而這些,正是通過泛聽可以解決的問題。但是,泛聽並不是萬能的,在沒有充分和必要的精聽爲主導的前提下,甚至往往是近乎徒勞的。這就好比給你一盤鳥叫的磁帶,讓你聽一年你也翻譯不出來鳥語的道理一樣。精聽是真實的,踏實的,紮實的,務實的。泛聽的材料可以不拘一格,但精聽開練之前,卻必須要選擇適合自己水準的,否則便沒有了意義。

假如你是準高手,新聞聽力乃至影片臺詞,都可以作爲聽寫的素材,只有聽出來寫出來,才叫真正意義上的精聽,所以精聽很少有人能堅持連續作業四十分鐘以上的,中間必須間隔和休息。其實精聽也分等級和方式,常用的至少可以分爲“嚴格聽寫”,顧名思義,最好有現成的文稿,聽寫後應對照檢查再復聽;“要點聽寫”,將所聽內容的每句話的核心內容聽寫(這也是口譯的基礎練習);“要點複述”,最好不記筆記,在聽完某段錄音後,迅速暫停聽力,並複述之前1-3分鐘的錄音的大概內容(一,複述內容時間可以逐漸加長,充分鍛鍊外語信息存儲和提取的能力和速度,這點對考試和口語實用以及口譯都是很重要的練習;二,可以採用外語和母語兩種方式的複述,各有各的用途。恕不贅述)。

假如你是中級和初級選手,在語料的選擇上可以在難度、長度等方面適當降低,但操做方法卻是一致的。怎麼樣,按照這個標準你真的練過聽力嗎?

到達一定程度需要精進之時,就可以通過去聽原版小說的朗讀版(這裏指的是未經刪減簡化的原版小說,而且是讀給本國人聽的,不是中國出版社找人唸的)來貫通。比如《暮光之城》的第一冊我是讀的原版書,但後三冊我是聽的mp3,可以保證除了個別人名外無任何問題,在聽一些名著自讀版mp3時,跟聽單田芳的評書差不多。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能聽懂,還要能理解透,除了能理解透,還有能跟得上才行,這就需要之前提到的兩條線(閱讀—寫作,聽力—口語)的存取語言信息的能力相當,這些成果都是在擁有大量的閱讀量和閱讀理解力的基礎的上再通過聽力逐漸精進才實現的,缺一不可。這些都是本人做過的事情,是經驗,不是遐想。所以我行你當然就行。只要你肯堅持做,你就也能做到。

精聽與泛聽的比例問題。原則上以外語爲專業的主業者,泛聽是每日必做之事,沒什麼好商量的,初練時最少最少30分鐘,進入高級階段只要保持每天聽聽新聞等好習慣就可以了。至於精聽,其實一週三次即可,如果強度比較大,建議通過陣低強度保持頻度,而不是犧牲了頻度去維持強度,明白我的意思吧?一天背5個單詞天天背的效果,要比一下背50個單詞然後兩個禮拜不看的效果要好不知道多少倍。學習的每個方面都是如此,聽力也不例外。在臨近大考時,就可以把真題作爲精聽素材,那個時候,好成績只是副產品,而不再是你的追求了。

再補充一句看似廢話的言語,貴在持之以恆,而不是一時熱血。不管什麼時候,到你腦子裏浮現出“這幾天老子拼了云云”,要注意這並不是豪氣干雲,而是軟弱和沒有出息的表現,你大腦裏的潛臺詞其實是:辛苦這幾天之後再說吧。有本事你就說:老子這個學期要怎樣怎樣,這一學年要如何如何,然後請他人監督(當然許多人最後和那個見證人一起同流合污了)。真要立志,遠大理想少不了但太遙遠;短期目標很實際但太短淺;制定合理可行的中期目標,每天做一點,你會發現短期的目標沒設就實現了,長期目標也離你越來越近了。要能看懂脫口秀節目的話,就不是隻練聽力就可以的,必須掌握資訊潮流和用詞的潮流。我雖然在國內,但每天要麼用podcast下NBC和CNN的視頻節目,要麼用tuneln radlio(最近被“牆”,但可以手動添加自定義流媒體讓它復活)收聽CNN、BBC或FOX NEWS TALK的廣播,一般出門或在車上時耳朵不會閒着。各種脫口秀節目當然也要看的。平均每天至少要有兩個小時是看或聽各種節目的。每週通過ipad購買正版的economist和TIME,雖不能保證每篇都看,起碼要讀一半文章。

我想,每個人都得看點新聞聽點節目,反正也得聽,爲啥不聽第一手的呢。這不但使在國內的我能一直保持最佳狀態,也讓我的資訊能直保持updated。因爲是語言類的節目,所以涉及到的詞量很大,另外現場造的詞也很多。因此要“聽”懂脫口秀的前提得是起碼詞彙量要足夠大,對詞形變化和造詞方式有一定了解。昨天聽譯扣叔說的humorsexual,翻譯成“同興戀”,有人說是錯別字,其實不是。blending造詞是雜誌報紙及脫口秀的最愛構詞法。

練聽力的同時,口語的磨練絕不可忽視。如果你的一些連讀啦吞音啦重讀弱讀啦做的比較到位,聽起來的障礙也就越少,反之則反。所以練聽力最好結合口語,讓聽力—口語這條“輸入—輸出”的線真正聯通貫穿起來,那就是你在大學階段,能送紿自己的學業最好的禮物之一了。

終極目標,現在許多同學是拄着柺的,爲什麼,因爲他一條腿長,一條腿短。走路都困難,還談什麼跋山涉水,談什麼飛檐走壁呢?聽力—口語這條線真正打通,就好像你有兩條等長的腿一樣,你才能跑得快,纔會走得遠。如果任由一條腿越來越長,一條腿越來越短,這種畸形的外語能力,從長遠來看,不是不健康,而是殘缺的。隨着日復一日的練習,你的聽和你的讀具有了相同的語言信息存取能力,你會發現,你外語水平的各個方面,都精進了一大塊,而這種融會貫通的精進,卻是其他訓練無法企及的效果,到了那一天,你可以自信地給自己貼上一張“高手”的標籤。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